全部新闻 > 动态新闻
2012-03-20 浏览量:2818
这里是早在秦朝就有建制的千年古邑;这里也是中国沿海最开放的发达地区之一。二月末的鄞州,在绵绵细雨浸润下,灰褐色的宁波博物馆愈发显得庄重。利用旧城改造留下的砖瓦建起的外墙与博物馆线条明朗的外形相得益彰,让人强烈感受到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的碰撞和交融。
顺着博物馆向南望去,几十栋造型各异的高楼各自展示着洋溢青春活力的曼妙身姿,也讲述着这座城如今的发展和辉煌。很难想象,就在五六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之地。位于鄞州中心城区的宁波南部商务区,当地人口中自豪的“宁波曼哈顿”,从2006年12月28日打下第一根桩基到现在高楼林立、成为浙江省重要的总部经济高地,这里的变化,其实也是鄞州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2年撤县设区10年来,宁波市鄞州区发展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2011年,鄞州地区生产总值达945亿元,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3.6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8.3亿元;而这组数据在2002年时分别仅为200.8亿、27亿和82.9亿。
高速的发展,并不能回避面临的问题。“比如说工业经济,”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陈伟俊并不讳言,“鄞州的工业经济总体来说底子不错,但与昆山、江阴、萧山等地区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去年昆山工业产值超过7000亿元,江阴是5400亿,萧山是4400亿,而我们只有2200多亿,不到人家一半;而且我们重大项目偏少、技改投入也显得不足。”
先发优势相对弱化、要素瓶颈制约加大、城市经济水平有待提高……鄞州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迈过眼前这道坎。
用什么来引领鄞州未来的发展?用什么来推动鄞州的新突破、新跨越?鄞州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鄞州方向:“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靠质量”
2012年新年伊始,鄞州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从履新的陈伟俊代表区委所作的报告中,鄞州人第一次听到了“质量新鄞州”的提法,而这也为当地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作为“喝到改革开放第一口水”的沿海发达地区,鄞州的发展有目共睹:全区现有工业企业约2万家,其中3家年销售超百亿元、371家超亿元,上市公司达10家;拥有雅戈尔、杉杉、奥克斯、广博等一批著名品牌;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汽车配件、金属制品、文教文具五大传统优势产业遥相呼应的“5 5”产业格局;综合实力、产业发展能力、科技综合实力等均名列浙江省乃至全国前列。
正所谓高处不胜寒。为这样一个先发地区的发展破题并非易事,“质量新鄞州”的发展定位自然也经过了深思熟虑。从2011年年底上任伊始,陈伟俊和其他区领导班子成员就不断奔走于大小企业和街道乡镇,问诊把脉,为鄞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谋求出路。“鄞州发展的出路只有一条、选项只有一个,那就是靠质量。鄞州尽管发展基础好、规模大、有潜力,但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只有彻底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整体发展质量,才能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实现新一轮的跨越发展。”在反复进行走访调研后,这位文质彬彬、略显敦厚的鄞州新掌门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根据着力打造“质量新鄞州”的总体定位,鄞州提出了今后5年发展的目标:通过5年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水平全省率先、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率先建成“两个率先”。其中,第一个率先的核心是实现更科学、更有质量的发展,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5年翻番,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高新技术行业产值比重均达40%以上;第二个率先是要让群众生活更幸福,着力破解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实现民生幸福从“人均享有”向“人人享有”提升。
鄞州性格:“不干则已,要干就要干到最好”
虽说“质量新鄞州”的提法是第一次,但置身鄞州,却不难发现鄞州人一直以来对“质量”的追求。从10年前连像样的建筑都没有几栋的农村,到现在商务区、写字楼、商住楼、繁华商圈、文化设施、市民公园有机结合的现代新城,就可以算是最好的例证。
2004年,万达集团准备在鄞州新建万达广场,但当时的一片荒芜让没有在农村做过投资的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心里没谱。而当2006年年底鄞州万达广场开业时,眼前的新鄞州让王健林吃惊不已,连说了几遍“想不到”;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开业第一年,鄞州万达收入就达8个亿,成为万达最成功的投资项目之一。
鄞州区副区长黄新山表示:“‘质量新鄞州’既是鄞州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对鄞州发展轨迹的继承和延续。”
“我们鄞州干什么事,不干则已,要干就一定要干到最好。”这是记者在鄞州采访的几天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干到最好”,不仅针对建设质量,同时更是对发展质量的要求。
冬末初春的雨后,走在鄞州区云龙镇,清新的空气中混杂着泥土的气息,路边小河沟里的流水清澈明亮……而据说,几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铸造业曾是鄞州的支柱产业,全区150多家铸造企业年产值达40多亿元,而云龙镇又是铸造企业最集中的地方,当年镇上还有“中国铸造之乡”的牌匾。但作为传统“三高”企业,铸造企业一方面消耗了过多资源和占用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和粉尘,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面对这样的情况,2008年鄞州下决心淘汰区内一批落后的铸造企业,区政府与159多家中小铸造企业签订关转协议,鄞州为此每年减少20多亿元工业产值和2亿多元税收,财政还拿出上亿元资金对企业进行补助、补偿。
“过程很痛苦,但再痛苦也要转!”回首几年前的往事,长期分管工业的黄新山坦陈,“鄞州经济发展必须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鄞州的发展才会有质量可谈。”
鄞州质量:“‘五大战略’打造鄞州新品牌”
城在绿中,绿在城中。早春二月,不管是在鄞州新城区,还是在所属的街道乡镇,随处可以见到片片新绿,青山、绿树,或沿路舒展,或绕水相映……这片“绿意”,与近年来鄞州对生态的重视和投入,有着莫大关系。
时间退回2010年,认准“含绿量就是含金量”的鄞州设立了国内第一只县级绿色碳基金,仅几个月时间,就募集到7600万元,专门用于种植碳汇林;不仅如此,鄞州还提出建设“森林鄞州”,把生态建设当成政府的大事、要事来抓。短短一年多,鄞州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9%;仅2011年1—11月,就完成平原绿化和山地造林1.3万亩,建成碳汇林工程1000多亩,通过省级“森林城市”验收,荣获全国首批“生态中国城市奖”。
实际上,“生态质量提升”也正是打造“质量新鄞州”着力实施的“五大战略”之一。“大力实施发展质量提升、建设质量提升、文化质量提升、生活质量提升、生态质量提升‘五大战略’,全面打造质量鄞州的新品牌。”陈伟俊在很多场合都有过类似的表述。具体来说,发展质量提升,包括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协同发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力度,完善科技人才和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大产业、大平台、大基地和大项目,全面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建设质量提升,包括推动市区、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区域之间、功能区块之间的有机互动和错位发展,加快“十大功能区块”建设;文化质量提升,包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响文创产业品牌,优化产业规划格局,优先发展软件信息、动漫游戏等产业;生活质量提升,包括完善就业创业体系,优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生态质量提升,包括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
陈伟俊称,“五大战略”涵盖了经济、城建、文化、民生、环境等方面,明确了发展目标,树立起整体的统筹观,使鄞州的发展既看gdp等“硬指标”,更关注民生改善等“软指标”;由此打造的也将是一个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质量新鄞州”。
区党代会上,听过新书记打造“质量新鄞州”的发言,台下“跑过不少国家、见过些世面”的广博集团董事长王利平,还是难掩内心的激动。“政府一直在不断提供新的音乐让我们跳出精彩的舞蹈。鄞州过去的10年发展非常快,但我相信新的发展契机将会更好。”他的这句话或许是很多鄞州人共同的心声。
(转自《科技日报》)